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各代表什么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所谓的五行,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反应的是咱老祖宗对大自然物质的认知和归类。至于到含义,那可就太丰富了。笔者从两个最基本的属性回答一下。
其一:对大自然的认识
金的含义对应的既是金属,如铜铁等,由于属于切割物品,锋利且生寒。因而对应上了四季的“秋”。秋收万物。故而才说是金秋。同时,也代表着天上的月亮,所谓银钩,银盘。
木的含义既是大树、小草等,同时也包含了木制家具等。由于在春天焕发生机,故而木对应上了四季中的“春”。
水什么时候最威猛?不是春夏,而是冬天结冰之时,无论体积还是硬度等,都达到了彻骨的寒,得,水就对应上了冬天。
火这个比较好理解,火热,自然属于夏天。且一切发光发热的东西几乎都可归为火,如太阳等。
多出来一个土怎么办?正好放在四季交接的那个月,如春三月,由木转火时,木和火都比较弱,所以土就旺了——这叫寄旺于四季。同时,土也代表着山岳!
其二:对人本身的描述
五行是人发明出来的,最终就要服务于人本身。于是,五行就又跟人本身,有了关联。而反应人本身特征的,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特征。
木型人,带着仁。金型人,代表着义。火型人,代表着礼。水型人,代表着智。土型人,代表着信。
那位问了,什么样的才是木型人?小编只能说,一则,你可以反推,如某人很仁德,那么就可以说他是木型人。二则,就涉及到了算命这个范畴了,过去算命有个四柱八字,日干反应的是自我,所以日干要是甲或乙,那就是木型人,余者类推——当然这个大家就当一乐吧。
同时中医,也把这个概念引入了,用于对于人的五脏六腑等。如心是火,肝是木,肺是金,脾是土,肾为水等等。
所以,五行本质的属性,就是传达出了自然和人,统一不可分割。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界和自我的认知状态。
什么是五行?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五行的“五”指的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事物和现象,“行”字指的是运动变化,所以连起来,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和现象的运动变化。
那之前说过,万事万物由阴阳组成,但是阴阳概括所有太过笼统,所以阴阳细分为五行。
那为什么称为五行而不是六行七行呢?
后来发现五行是从太极上而来,易经上有句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个两仪指的就是阴和阳,阴阳代表天和地,四象指的是一年当中四个季节,春夏秋冬,那有人就会说了,这只有四行啊,另一个去哪了?四象之灭化为土,所以一共五行:木、火、土、金、水。
木: 表示春天生机勃勃、阳气初生,万物复苏,曲直、凡是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可以归于木。
火: 表示夏天的阳气旺盛,阳气顶峰的时候,这天气是火热、炎上的、凡是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都可以归为火。
土: 夏天过去后是长夏,长夏属于夏季最后一个月份,这个时候温度湿度最适合庄稼生长,土在这个时候可以承载万物,凡具有生化、承载、收纳作用的事物,都归于土。
金: 到了秋天,温度开始降低,果实成熟了,开始收割。凡具有变革、肃杀、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于金。
水: 冬天时,天寒地冻,这时的天气是最寒冷的,所有一切都为第二年做准备,所以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都归于水。
以上可以看出,古人非常有智慧,把一年四季的变化总结成五行。所以阴阳是五行的根源,五行是阴阳的细分。五行告诉我们的是,事物永远处在变化之中,其变化规律离不开阴阳,这就是我们古圣先贤的智慧。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的木 火 土 金 水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就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归纳方法和生克制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物质所构成。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的特性又是什么呢?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所谓的曲直 就是指的树木曲曲直直的,向上 向外舒展的这种升发的状态,因此 凡是具有生长 生发 条达 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木的范畴。
火曰炎上
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 升腾 向上的特性,凡是具有温热 升腾的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归属为火的范畴!
土爰稼穑
稼是指的播种 穑是指的收获,所谓稼穑是指土地可供人们播种和收获农作物,因此 凡是具有生化 承载 受纳等特性的事物或者现象,均可归属于土的范畴!
金曰从革
从 就是顺从 服从,革 是指的革除 改革 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 变革 肃杀的特性,因此 凡是具有肃杀 潜降 收敛 清洁性能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金的范畴。
水曰润下
所谓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冷 滋润 向下 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的范畴!
五行学说中所说的木火土金水,不单指五种具体物质,而是指的五种特性的集合。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观指导,将自然界和人体组织结构,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形成描述人体内 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
五行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涉及到五行学说的内容,首我们主要从相生相克 相乘相侮两方面来阐述,先是五行的相生相克:
相生 是指的五行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助长 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而相克 是指五行之间相互抑制,相互制约和相互克制
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它们是即相反 又相承的两面,其中生中有克 比如 水生木 木生火 而水能够克火,这就是生中有克。克中也有生,比如 金克木 木克土 而土却能生金,所以这是克中有生。只有生中有克 克中有生,五行之间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和协调的发展。这就是五行的生克制化,属于五行之间的正常的关系!
五行之间的不正常关系 又称为病变关系,我们用相乘和相侮来概括,相乘 是指的一行对所胜的一行过于克制的病变关系
比如说:木本来是克土,但是如果木太过 克制土的力量会增强,从而导致土的虚弱,这就是木旺乘土!
而当土过于虚弱的时候,木虽然并不是很强大,但是因为它本来就克制了土,所以木克土的力量仍然会增强,这就是土虚木乘。
由此我们看出来,相乘的方向 其实跟相克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称相乘为相克太过!
相侮 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相侮是指的一行对所不胜的一行反克的病变关系,比如说 正常应该是金克木,但是 如果木过于旺盛 它不仅不被金所克制,反过来会反侮金!这就是木亢侮金。
而如果金过于虚弱,木 虽然并不强大,但是木它不仅不被金所克制,它反过来仍然会反侮金,这叫金虚木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相侮的方向是按照反克的方向来进行的,因此相侮又称为反克太过!
相乘和相侮,它们都是反常的克制现象,这两者之间 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五行学说,可以用来说明五脏之间相生相克之间的关系
比如:肝藏血以济心血;这就是肝生心,即: 木生火
心阳忆助脾阳运化;这就是心生脾,即火生土;
脾的健运可以补益肺气;这就是脾生肺,即土生金;
肺的清肃下行,有利于肾的纳气;这就是肺生肾,即金生水
肾所藏之精,能滋养肝学;这就是肾生肝,即水生木
而肝的疏泄,可以疏达脾气,令脾气不至拥塞。这就是 肝制约脾,即木克土
脾的健运可以控制肾水,使肾水不至泛滥。这就是脾制约肾,即 土克水
肾主水,可以抑制心阳,使心火不至于亢盛。这就是肾制约心,即水克火。
而心的阳气可以制约肺肃,使肺金清肃不治太过。这就是心制约肺,即火克金。
肺的清肃,抑制了肝的升发,防其太过。这就是心制约肝,即金克木。
五行之间不仅可以说明五行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说明五脏之间病变的传遍规律。
首先按照相生之间的传遍规律:即母子关系:
1.母病及子;
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也称“顺传”
比如:肾与肝是母子关系,肾脏是母脏,肝脏是子脏。若母脏肾阴精亏虚不足,就会导致子脏的肝,阴血不足。最后出现肝肾两脏同时亏虚。这就是母病及子。
再比如:脾胃和肾也是母子关系,脾土为母脏,肺金为子脏。若母脏脾胃虚弱日久,会导致子脏肺气不足,这就是母病及子的传变。
2.子病及母;
指病变由母脏波及到子脏,也称“逆传”
子病及母有三种形式:
1.子脏比较亢盛,从而引发母脏亢盛,最后导致两脏都很亢盛。又称为:子病犯母;
比如:心火旺盛,影响到母脏,从而引动肝火,导致心肝火旺。这种心火引动肝火,表现心烦失眠,而导致情绪急躁。这就是子病犯母的第一种形式。
2.子脏虚弱导致了母脏虚弱
比如:肺气的虚弱不足,会导致母脏脾胃也会虚弱不足;
再比如:心血不足也常常累及到他的母脏肝血不足,从而导致心肝血虚。
3.子脏过于亢盛,导致子盛母衰,又称为子盗母气。
比如,肝火旺盛,会导致肾精的亏虚,这也是子盗母气。
按照相生有子病及母,和母病及子,两种规律。
按照相克规律也有,两种病变规律。
1.相乘:相克太过,或五行不及而被克为病。
比如:肝气太过,或脾气不及,都会导致肝木克脾土的力量太过,或是相克,或是相乘。这就叫肝气乘脾。
肝气犯胃,肝气犯脾,我们又称为肝气不和,或肝脾不调。这两种会出现什么表现呢?
通常会出现情绪比较紧张,容易烦躁焦虑,平时的压力比较大,如果克制胃的力量增强的化,会出现胃胀,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如过克制脾的力量增强的话,会导致腹胀腹泻等等表现。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一紧张就会出现拉肚子的表现。比如有些同学考试之前,很紧张,一紧张就会没有胃口,吃不下饭,因为他胃胀,而有人一紧张就会拉肚子,这都是肝木和脾土之间相乘病变传变规律的体现。
相克的病变传变除了相乘,还有相侮的传变规律。
相侮:即反克为病,他是逆着相克的传变规律传变
比如:肺金克制肝木,肝木容易旺盛太过,或者是肺金容易虚弱不足,都可以,导致肝木不仅不被肺金所克,还会反侮肺金,肝木反侮肺金,会出现什么症状呢?肝木旺盛,会出现急躁易怒,情绪暴躁。当他出现情绪激动,,比如跟人剧烈争吵,肝旺就会出现反侮肺金,而出现剧烈的咳嗽,甚至是咳血的症状,这种一发脾气就咳嗽,或咳血的情况,这就属于肝木反侮肺金的情况。
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传变规律,不仅可以说明五脏的病变规律,还可以用来指导疾病诊断和防治。
其中按照相生的规律确定的防止规律,可以概括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其具体治法可以有以下五种:
滋水涵木法 :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
是指通过滋养肾阴,来养肝阴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
肝旺泻心法 :是指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的方法
用于心肝火旺证
抑火补脾法: 又称温阳健脾法;
是指温补阳气,以补助脾胃,这里的火虽然是对应的心火,但是中医认为,心火心阳的根本在于肾阳,因此抑火补土的方法就是通过补肾阳,达到温补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培土生金法: 又称补脾养肺法,指是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肺两虚证。
金水相生法: 即滋养肾之阴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者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以上是按照相生的原则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按照相克的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扶弱
当一行太强,我们要要抑制他,当一行太弱时,我们就扶助他。使五行恢复平行,按照相克规律,有以下四个治法:
1.抑木扶土法: 又称疏肝健脾法;是指通过疏肝平肝以健脾,治疗肝旺脾虚的办法,适用于脾气急躁易怒,导致胃胀,腹胀,嗳气,反酸,大便溏泄的症状;
2.培土制水法: 又称温肾健脾法,是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的的方法;
适用于水湿泛滥而导致的水肿胀满的症状
3.佐金平木法: 又称泻肝清肺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气的一种方法,适用肺气清肃于肝火偏盛,影响导致的急躁易怒,咳嗽咳血症状
4.泻南补北法: 又为滋阴降火,泻火补水法,是指泻心火滋肾水,心火偏旺的心肾不交证;适用于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腰膝酸软的症状,总之恢复平衡是,五行相克的根本大法。
1.为什么有人一生气就会胃痛?
答:肝气犯胃,(肝胃不和),即目旺乘土,肝气旺盛,就容易生气,一生气肝旺克制脾胃太过,就会导致胃胀,胃痛,容易拉肚子!那么我们如何治疗呢?
治疗:抑强扶弱
肝气太旺,所以应该抑强,用疏肝的方法,肝脾不足,治疗应该扶弱,用健脾和胃的方法;所以选用疏肝和胃的方法;
比如选择柴胡疏肝散,四逆散,逍遥丸等
2.为什么有人越累越睡不着?
因为累,疲劳属于肾虚,肾水不足,则心火容易偏旺,肾水越睡不着,则心火越偏旺,所以越睡不着,这是一个心肾不交证;
心火偏旺,所以需要泻心火,肾水不足所以需要补肾水来恢复平衡;这就是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体现
方药:天王补心丹,或者是酸枣仁汤来进行治疗
下面根据五行的相生原则,治疗原则为:
实则其泻子,虚则补其母
相克的原则:抑强扶弱;
总而言之;运用五行学说,治病的原则就是,恢复平衡;
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五行的特性内容丰富,五行的推演也是有其中的好 方法 的,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五行的特性及其推演,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对于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朴素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是用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因此,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木、火、土、金、水具体物质的本身,而是作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来应用,因而具有更广泛的涵义。
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事物的性质、作用或形态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从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这样便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从而将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规律,进而阐释、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及变化。例如:
1. 以方位配属五行。
2. 以五脏配属五行。
应当指出,事物的五行属性,除了可用上述方法进行取象比类外,还应用间接的推演络绎的方法。[例如]
3. 同属事物的相关性:五行学说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例如]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
上述归类,可参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五脏生成篇》及《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五音五味》等篇章。
根据上表,主要能说明三方面内容,现以“木”为例,其联系如下:
从横向来说,木性柔和条畅,春季多风,阳气上升,草木滋生,郁郁青青,而青葱之果木多有酸味,因此,就把木和春、风、青、酸、生等事物或现象联系在一起。结合人体,则肝性条达舒畅,喜滋润而升发,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易发生震颤、抽搐、惊厥等病变),于是亦和属木的一类事物或现象联系在一起,其他脏腑亦是如此。应当看到,这种属性归类或联系虽有表象的一方面,但其内部也应有其合理的因素。若从纵向来说,则可表示在这五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以及相互调节的复杂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
这是五行学说用以概括和说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五行学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事物归属于五行系统,而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五行 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所以,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所不胜”的“相胜关系”。
五行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
关于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确立,古人原来的认识是很朴素的,主要是通过长期的对客观事物变化的直接观察而得出的。可见于隋代萧吉所著《五行大义》所载。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应当指出,五行的生克,乃是从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性质和机能变化而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成为一种阐释事物系统结构关系及其运动变化的理论方法,已经不是指五种事物的本体了。故《四圣心源》说:“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五行学说认为,事物系统结构的五个方面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构成并促进着事物正常情况下的循环运动,并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五行系统结构中的每一行都与其他四行发生一定的联系,从相生看,有“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从相克看,又有“胜我”和“我胜”两种关系。这就表明五行系统结构中的各部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每一部分的变化,必然影响着其他部分的状态,同时又受着五行系统结构整体的影响和制约。
应当指出,任何部分之间,由于总是存在着不停的相生与相克变化,所以是不平衡的,从而经常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然而就五行系统结构整体来看,其相生和相克则又都是在总和中表现出相对的动态平衡。而五行中的每一行,由于既生别行,又被别行所生;既克别行,又被别行所克,故在整体上也呈现动态均势。可见,五行结构所达到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建立在运动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但是,相生、相克,对于事物的正常生化和发展,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