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牛的典故大全
牛是守信的。它不忘自己的使命,全神贯注的工作,为迎接丰收而奋斗。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有关牛的 成语 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牛的 典故 1:
鸡口牛后:由“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得来。《战国策·韩策》中记载,战国后期,各国都在考虑是否与强大的秦国联合。张仪劝韩王倒向秦国,苏秦则持相反意见。苏秦劝告韩王,韩国领土广阔,地势险要,又有骁勇善战的军队,不必向秦国低头。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要跟秦国合作只能做牛后。就是说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也不愿做大而脏的牛肛门。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也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牛的典故2:
牛黄狗宝:牛黄,牛胆囊中的结石。狗宝,多长在病狗的胃里。两者都是较为珍贵的中药原料。由于都是内脏病变的产物,因此,该词的意思为坏透了的心肠。
牛的典故3:
吹牛皮:民间俗语,指的是说大话,夸口。据说这个词源于屠夫。从前宰牲畜时,为了剥皮更方便,屠夫会先在牲畜腿上割开一个小口,将一根铁条插进去捅一捅,然后把嘴凑上去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牲畜全身都膨胀起来,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自己裂开。由于牛的体形庞大,皮质坚韧,皮下脂肪又少,要把整头牛吹胀,非有极为强健的横膈肌和巨大的肺活量不可,一般人无法做到。因此,说自己能吹牛的屠夫必定是在“吹牛”。
牛的典故4:
牛蹄之涔:出自《淮南子·汜论训》:“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意思是牛蹄印中所积的那点 雨水 是无法养活鳣鱼和鲔鱼的。比喻处在不能有所作为的境地。
牛的典故5:
牛蹄中鱼:出自三国(魏)应璩《与韦仲将书》:“诚恐将为牛蹄中鱼,卒鲍氏之肆矣。”牛蹄指牛蹄印里的积水。牛蹄印坑里的鱼,比喻死期迫近。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讲述了这样一段典故。庄周穷得揭不开锅了,到魏文侯处借粮食。魏文侯敷衍说,等庄稼成熟后就借给他。庄周于是讲述了“牛蹄中鱼”的故事。他说在来的路上看到牛蹄坑里有一条鱼向他求救,便允诺将会去求楚王,将长江与淮河水引来。鱼却说:“等你把水引来,我早就成咸鱼干了。”魏文侯听懂了庄周的意思,立刻给了他几百斤粮食。
十二生肖牛的儿童故事简短
古时,牛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时常往返于天宫和大地之间。有一天,农夫托牛给玉帝传个口信,说是人间寸草不生,太难看,请玉帝带点母草籽给人间,把人间打扮得好看些。玉帝听了,觉得有道理,便问殿下众神谁愿去人间撒草种。
“玉帝,我愿去人间撒草种。”牛自告奋勇地说。
“你是个粗心大意的家伙,恐怕不行吧。”玉帝不放心地说。
“玉帝放心,这点小事我都办不好,甘愿受罚。”牛坚持要去。玉帝同意了牛王的请求,叮嘱牛到人间后,走三步撒一把草籽。牛带着草籽,走出天宫,在跨出南天门时,不小心跌了一跤,头脑晕乎乎的,误以为玉帝的旨意是走一步撒了三把草籽。于是,大把的草籽撒在了大地。
第二年,野草丛生,农夫根本无法种庄稼了。他们托灶神告诉玉帝,野草太多,庄稼无法生长。玉帝知道坏事了,召来牛一问才知道粗心的牛王是一步撒三把草籽,把一件好事办坏了。
“你这粗心的老牛,弄得人间遍地里草,当初你怎么保证的?从今以后,你和你的子子孙孙都只准吃草,帮助农夫除草,同时,祖祖辈辈是帮助农夫干活儿。”玉帝说完,怒气未消,飞起一脚踢向老牛,牛王一个筋斗从天上落到人间,嘴巴朝下,被摔掉一排上牙。于是,牛从此便一辈子给农夫当苦力,并且人未停止啃青草。直到今天,它的那排上牙也还没有长出来。
但是,牛是个知过即改的好动物,它任劳任怨,勤恳踏实,拉车犁田从不松套,为农夫做了不少工作,博得人们的好评。在排生肖的时候,人们一致推举他为生肖。如果不是投机的小老鼠藏在牛角上,抢先得了头名,牛肯定还会当上生肖首领。牛凭自己对人类的贡献当上了人类的生肖。凌晨1-3时(即“丑时”)。这时候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细、最舒适,所以丑时同牛搭配。
十二生肖的来历
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称“子鼠”。
凌晨一点至三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清晨五点至七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为“卯兔”。
十二生肖——牛的典故
生肖牛,指的是十二生肖之一的牛。牛在十二生肖中居次位,与十二地支配属“丑”,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丑时”--夜间一点至三点又“牛时”。易卦为“坤为子母牛”。还等什么呐!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有关牛的 成语 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对牛弹琴 寓言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扭角羚与老水牛
扭角羚说:“我悠闲自乐,逍遥快活。”
老水牛说:“我含辛茹苦,忍辱负重。”
“我吃绿叶,闻花香,横卧高山。”扭角羚打了个喷嚏。
“我嚼稻糠,闻吆声,劳作平原。”老水牛流起了鼻涕。
“境色美丽,放眼四望,心旷神怡。”扭角羚扬了扬脖子。
“四壁空空,难得散步,闷闷不乐。”老水牛蹭了蹭笼头。
“天地广阔,小鸟儿围着我 唱歌 ,好不得意。”扭角羚甩了甩尾巴。
“田间地头,长鞭子对着我狠抽,真真气煞。”老水牛呷了呷嘴唇。
“只有我闲悠悠以养天年。”扭角羚得意非凡。
“只有我忙碌碌不得善终。”老水牛心中闷气。
汗牛充栋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没有写什么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
《论语》中说,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我不想说这个。”子贡说:“夫子如果不说的话,我们如何能照着去做呢?”孔子说:“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四季因它而运行,万物因它而生长。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这也许是孔子不写的原因吧。
唐代柳宗元说:“自从孔子修改过《春秋》以后,给它作传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它们作注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