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姓中哪一个姓最幸运?
■钱:钱字当头,是不是也会财源滚滚来呢。
■官:一听不是官宦家庭就是名望贵族,至少也是名门后裔。
■龙:腾云驾雾、青云直上的都是龙啊。
■郝:因为跟“好”同音,无论你干什么,做什么,都是“好”,再套上姓氏“郝”,就好上加好了。
■甄:因为跟“真”同音,假的都变成真的了。
■王:“王”者风范,人还未到,听姓名就先有好印象了。
■金:真金白银,货真价实,当今社会,当然是多金多才的人受欢迎。
■高:说话是高见,做事是高手,当官就更是高高在上了。
■孔:一碰到姓孔的,就觉得是孔夫子的后人,肯定有学问。
■丁:最大的好处,就是笔画少,碰到“按姓氏笔画排序”的场合,肯定位居榜首。
十大最好姓氏是什么
姓氏无好坏,只有人多人少而已。
《百家姓》前10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
中国百家姓最新排名出炉,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排前十。
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和人口最多的前300名姓氏。
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
1.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95,300,000人。
2.王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88,900,000人。
3.张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07%=84,800,000人。
4.刘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5.38%=64,600,000人。
5.陈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4.53%=54,400,000人。
6.杨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3.08%=37,000,000人。
7.赵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9%=27,500,000人。
8.黄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3%=26,800,000人。
9.周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12%=25,400,000人。
10.吴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24,600,000人。
司寇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运气好
司寇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源于己姓,出自西周时期颛顼帝后裔苏国国君苏忿生的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颛顼帝的后裔古苏国国君苏忿生,助周伐商,因此在西周王朝建立后,出任周武王姬发属下的大司寇,他辅佐周武王稳定秩序,保障社会治安,颇有政名。周武王再赐封其邑于苏地家乡十二邑(今河北临漳一带),复建有苏国,都城于温(今河北衡水景县)。一直到战国中期的周安王姬骄六年(公元前396年),苏国被狄族击破,末代君主苏明自尽,族人分散逃往卫国,苏国遂灭。在苏忿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寇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司寇公孙兰,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
卫国的司寇氏,最早应当出自卫康叔,他曾为周王室的大司寇,其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寇氏。但一般皆按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认为卫国司寇氏出自卫灵公的后裔。春秋后期,卫国君主卫灵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有个儿子叫公子郢(姬郢),生公孙兰,后在卫国担任司寇之职。公孙兰的后代叫姬亥,他就以父亲的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寇氏,因此史称其为司寇亥,曾在战国初期的周元王姬仁七年(卫出公姬辄后元八年,公元前469年)农历5月与褚师一起发动了驱逐卫出公的运动,后来卫出公复国,剥夺了司寇亥的权利。
在司寇亥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寇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例如秦朝末期的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为卫角君姬角为庶人,强迁其家族于荒凉的上谷郡(今北京昌平),传八代孙有一名人叫作司寇恂,后简改为寇恂,是两汉之际的著名风云人物,东汉王朝的开国功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3、源于夏、商掌管治安刑狱的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近有学者说,在商王朝和西周初年的铜器铭文和卜辞中均未见司寇之官名,因此司寇之官称是西周以后的官位。这是错误的。其实,据典籍《礼记》的记载,夏、商时期就已有司寇这一官职,职能相当于后来秦、汉、魏、晋时期的司隶校尉,宋、明、清时期的刑部尚书,今天的司法部部长,掌管建国之三典,辅佐君王全面处理法律、司法事务,具体管理司律、刑法、监狱、纠察、治安等,是直接掌有生杀大权的重臣。到了周王朝建立以后,改称司寇为秋官大司寇,也就是秋官府司的最高行政长官,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时期,司寇已是王朝的重臣,被列为六卿之一。在周恭王姬繁麇(姬伊扈、姬扈,公元前974~前966年在位)﹑周懿王姬囏(公元前965~前954年在位)时期的铜器铭文中,已经记载了有关司寇的历史。
4、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司寇子牛父,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
司寇牛父,本名子牛父,是春秋时期宋武公子司空(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的侄儿,其父就是宋武公的兄弟司徒皇父,哥哥是宋军大将子谷甥。传说,司寇牛父骁勇无比,精车战,是宋武公执政时期的有力助手。从宋戴公在位期间起,北方游牧部落长狄民族首领鄋瞒就经常发动入侵中原的战争,到了宋武公继位之后,一反其父宋戴公的退让妥协、以财求和的政策,坚决予以反击。他派能征善战的兄弟司徒皇父率军抵御,在著名的长丘之战中(今河南封丘),司徒皇父率左军,子谷甥率右军,司寇牛父则以驷乘充中军主力,与长狄于长丘展开激战,宋军一举打败长狄部落,并俘获其部落首领之一的缘斯。但在战斗中,司徒皇父、公子谷甥、司寇牛父皆战死。宋武公坚决发动的长丘之战,为宋国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司寇复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四十一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三位。司寇氏与司空氏相似,刚出现时均指官职称谓。在夏、商、周诸朝就有司寇一职,掌管治安、纠察、刑狱。周朝时期曾称为秋官大司寇,此官职的称谓也广为流传,在周朝被列为六卿之一。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古苏国国君曾任周朝司寇,他的子孙中就有了司寇氏。
司寇的另一支形成于鲁国。西周王朝的许多王族和贵族大都在鲁国,所以也有可能司寇姓那时已形成,例如司寇惠子就有可能是苏忿生的后代。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约公元前五世纪)时,将顿丘郡改置徐母平昌郡,治所在顿丘。司寇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皆在河南、河北等地繁衍,并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平昌郡为郡望。后来由于许多司寇氏复姓皆简化为司氏或寇氏,使原本就不多的司寇氏祖人数更为稀少。
如今,司寇氏族人在北京、上海、辽宁、河南等地均有少量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顿丘郡:汉朝初期置顿丘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下领四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平昌郡:即顿邱郡。据《宋书州郡志》的记载:顿邱,二汉属东郡,魏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阳置顿邱郡,县属焉。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县。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国(公元五世纪),将顿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仍在顿邱,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区。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堂号
顿丘堂:以望立堂,亦称澶州堂。
平昌堂:以望立堂,实同顿丘堂。
冯诩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汝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好听运气好
汝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源于姬姓,出自东周平王幼子之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姓源韵谱》: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其后有汝氏。古代时,中原有一条河叫汝水,就在现今河南省,至今仍叫汝河,汝氏的先祖,就生活在汝河两岸。两周之际,周平王姬宜臼将国都从镐京(宗周)迁到洛阳(成周),开始了东周的王朝。之后周平王将功臣和王族分封为各地的首领,其中有他最小的儿子姬武封于淮河北岸主要支流之一的汝水流域(今河南汝阳、汝州一带,抵至宝丰),同时封其为侯爵,时人称之为汝侯。
2、源于姒姓,出自商代汝鸠、汝方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的记载,尚书有汝九鸟,汝方。在殷商王朝时期,有贤人汝鸠,还有一个汝方,皆为高官。这两人传说是大禹的后代,皆为商汤执政时期的贤大夫。这在典籍《尚书亡篇》中有记载:有汝鸠、汝方,汤之贤臣。
3、源于地名,出自东周时期王畿汝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汝邑,在东周时期为王畿之地,后在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四年,公元前720年)著名的郑攻周之战后成为郑国之地,建有古临汝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汝洲市的临汝镇。在周釐王姬胡齐四年(郑厉公姬突复二年,楚文王熊赀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发动了著名的楚攻郑之战,汝邑又一度成为楚国之地,改称梁,又改称霍。到了汉朝时期,在汝邑之地设梁县。到了曹魏时期,其地隶属于汝北郡。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将汝北郡的郡治移到陆浑县北部(今河南嵩县东北部),改称汝州。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汝氏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六十二位门阀,望族出天水郡、渤海郡。汝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汝河是我国汝姓的发源地。河南省境内,有一条汝河,自古以来就有名气,在《汉书》的地理志就有记述。周平王继承王位以后,把自己的独生子们分封于各地,自立门户为诸侯。当时他最小的一个独生子被封于汝川,即现在的汝河。后来汝侯的子孙,就以国为氏而姓了汝,并且从此绵延不断地繁衍流传下来。关于汝氏的源流,《元和姓纂》一书指出,是周平王的少子封于汝川,他的后代有汝氏。也有些学者认为汝姓的出现更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在《尚书》上就有一位当时著名贤人汝鸠。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尚书有汝鸠,汝方。汝姓望居天水郡(西汉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三、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渤海郡: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为渤海国。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百家姓哪个姓好?
姓赵的好,因为百家姓当中姓赵是首元。但我更相信还有其他的回答。